探秘斗门水乡传统:“水上婚嫁”

花船悠悠,歌声回荡在水之上,是斗门人对传统婚嫁的美好记忆。珠海位于珠江口的西南部,居民沿河依堤傍水而居,靠耕田打鱼为生。由于傍水而居,这里的婚嫁便自成习俗,人们称之为“水上婚嫁”。

斗门是著名的水乡,水上婚嫁已有数百年历史,是广东省珠海市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。2008年6月,斗门水上婚嫁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
清初学者屈大均在《广东新语》中写道:“诸疍以艇为家,是曰‘疍家’。其有男未聘,则置盆草于梢;女未受聘,则置盆花于梢,以致媒妁。婚时以蛮歌相迎,男歌胜则夺女过舟。”斗门水上婚嫁风俗源于疍家人对歌成亲的礼仪,形成于清初,成熟了清代同治至光绪年间(1862-1908)。

斗门水上婚嫁在备婚宴、接新娘、拜高堂、会歌友等几个环节上,以船为交通工具,以歌来贯穿整个婚嫁活动的过程。

疍家阿妹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,父母双方已早早为她对好阿郎的生辰八字,“过大礼”、“叹家姐”过后,只等待着一场浪漫的水上婚礼。出嫁之日,母亲一边为阿妹梳头一边唱着送嫁的“咸水歌”,这也是疍家人的特色。戴上凤冠。披上喜服,阿妹就要正式出嫁了。出发前,阿妹须得敬拜海龙王,以竹席铺船,求得一切平安顺遂。婚船缓缓行去,在河涌的另一头,是等待着迎亲的阿郎。船只停泊后,新郎将船上装有观音和喜牌的盆拿上,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跟随着新郎,将新娘正式迎娶入门。

吃过渡水饭,拜堂闹洞房,新娘子经过三朝回门,便算是完成了一场完整的水上婚礼。

斗门水上婚嫁“土”而有风情。它不仅是一种民俗,也代表着一种传统的地域文化,具有较高的民俗文化欣赏价值和审美价值,带动了群众性的民歌创作和演唱活动,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。